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酷兒」是什麼東東?

Madam Lin

什麼是「酷兒」(Queer)?酷兒和同性戀有何差別?

女性化傾向的男生或男性化傾向的女生,並不就是同性戀者,他們就像異性戀者一樣,從極端陽剛到非常陰柔,每一種角色都有,我們只是對「娘娘腔」和「T婆」印象較深而已。

同性戀傳統上是指「性異常者」,有「令人厭惡的壞習慣者」,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才像糖尿病、高血壓似的以「同性戀」之病名出現。早期,約十七世紀左右,通常以希臘神話人物中具有兩性特徵的Hermaphroditos之名,稱呼陰陽人、雌雄同體或男同性戀者為「Hermaphrodite」,之後出現一個帶有歡愉、嬉鬧之意的「gay」代替之;而女同性戀者為了和男同志區分開來,乃採用希臘女詩人Sappho所居住的Lesbos島名,另為自己命名為「Lesbian」,這個命名有「自覺不必認同男性至上之女性」的含意。至於「T婆」或「Tomboy」是指像男孩的女孩、頑皮、粗野的姑娘,有人直譯為湯包,是「Sissy」指娘娘腔男生的對照。

「酷兒」一詞,原本泛指同性戀、雙性戀、脫軌逾越的異性戀,以及「跨越性別者」(transgender)的統稱。所謂的跨越性別者,包括變性者、反串者、反串秀者、異服者、陰陽人…等等。英文的「Queer」譯成中文,可以有「怪胎」、「變態」、「人渣」、「玻璃」、「屁精」、「搞怪」、「鬼怪」、「妖精」、「詭兒」、「同性戀」的意思,原意和譯名中這種帶有敵意、辱罵和歧視的字眼,卻在「不在乎醜化自己」、以「標新立異盡情搞怪」為榮的背景下,以「酷兒」之譯名取代之,意外的呈現某種弔詭的正面意義(《酷兒:理論與政治》,台北,1998,頁32~33)。

現代性別意識多元繽紛,「酷兒理論」(queer theories)可以說是從男同性戀解放運動、女同性戀解放運動、女性主義和後現代論述交錯影響下,所興起的一種新的性理論。「酷兒」意指在性傾向方面不符合主流規範的社群,它包括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無法歸類的「非常態」性傾向立場。猶如Simon Peter Watney(1949~living)所說的:酷兒是性別中立與種族中立的,它表達一種更寬廣與多元化的性差異立場。總之,「酷兒」這個出現在90年代同性戀解放運動的產物,它同時已浸染著後現代理論瑰麗變幻的色彩:強調超越所有性別模式、性文化標準,甚至階級、種族意識。以一句廣告詞來表示:「做自己好自在」,似乎可以點出酷兒文化的精神:不是主流也不是非主流的性別演繹,是超越所有二元對立,遊走、跨越於性別界線的自由人。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6.06 No.345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老師,妳已經偷懶很久了,都沒有發表新文章。警察兩難的書完成了嗎?哈哈!

Madam Lin 提到...

是啊,好懶ㄟ~~,太忙囉~~
今天上來晃一下,竟然還有人陸續關心我的Blog,
感動哩~
趁寒假,找個時間把文章貼上來~
謝謝我可愛的學生督促督促~~

CHWANG 部落格 提到...

所有性別都平等.都應該被尊重.

匿名 提到...

老師您的~古典與唯美油畫~很藝術ㄛ

欣賞您的人生哲學 不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