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談情說愛話性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談情說愛話性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酷兒」是什麼東東?

Madam Lin

什麼是「酷兒」(Queer)?酷兒和同性戀有何差別?

女性化傾向的男生或男性化傾向的女生,並不就是同性戀者,他們就像異性戀者一樣,從極端陽剛到非常陰柔,每一種角色都有,我們只是對「娘娘腔」和「T婆」印象較深而已。

同性戀傳統上是指「性異常者」,有「令人厭惡的壞習慣者」,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才像糖尿病、高血壓似的以「同性戀」之病名出現。早期,約十七世紀左右,通常以希臘神話人物中具有兩性特徵的Hermaphroditos之名,稱呼陰陽人、雌雄同體或男同性戀者為「Hermaphrodite」,之後出現一個帶有歡愉、嬉鬧之意的「gay」代替之;而女同性戀者為了和男同志區分開來,乃採用希臘女詩人Sappho所居住的Lesbos島名,另為自己命名為「Lesbian」,這個命名有「自覺不必認同男性至上之女性」的含意。至於「T婆」或「Tomboy」是指像男孩的女孩、頑皮、粗野的姑娘,有人直譯為湯包,是「Sissy」指娘娘腔男生的對照。

「酷兒」一詞,原本泛指同性戀、雙性戀、脫軌逾越的異性戀,以及「跨越性別者」(transgender)的統稱。所謂的跨越性別者,包括變性者、反串者、反串秀者、異服者、陰陽人…等等。英文的「Queer」譯成中文,可以有「怪胎」、「變態」、「人渣」、「玻璃」、「屁精」、「搞怪」、「鬼怪」、「妖精」、「詭兒」、「同性戀」的意思,原意和譯名中這種帶有敵意、辱罵和歧視的字眼,卻在「不在乎醜化自己」、以「標新立異盡情搞怪」為榮的背景下,以「酷兒」之譯名取代之,意外的呈現某種弔詭的正面意義(《酷兒:理論與政治》,台北,1998,頁32~33)。

現代性別意識多元繽紛,「酷兒理論」(queer theories)可以說是從男同性戀解放運動、女同性戀解放運動、女性主義和後現代論述交錯影響下,所興起的一種新的性理論。「酷兒」意指在性傾向方面不符合主流規範的社群,它包括同性戀、雙性戀和其他無法歸類的「非常態」性傾向立場。猶如Simon Peter Watney(1949~living)所說的:酷兒是性別中立與種族中立的,它表達一種更寬廣與多元化的性差異立場。總之,「酷兒」這個出現在90年代同性戀解放運動的產物,它同時已浸染著後現代理論瑰麗變幻的色彩:強調超越所有性別模式、性文化標準,甚至階級、種族意識。以一句廣告詞來表示:「做自己好自在」,似乎可以點出酷兒文化的精神:不是主流也不是非主流的性別演繹,是超越所有二元對立,遊走、跨越於性別界線的自由人。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6.06 No.345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同性戀能否治療?

Madam Lin

有一則笑話說,一個男子對酒保抱怨道:「我的生活很慘,哥哥、弟弟和我都是同性戀」,酒保問:「你們家難道沒有人喜歡女生嗎?」男子回答:「有,我妹妹!」當我們能以輕鬆、自然的方式面對同性戀者,當我們能用幽默甚至諷刺的手法拍攝同志影片,一如對人生百態的自然抒發時,是否才是同志真正在台灣自在生活的寫真?若果能建立如此的態度:對待同性戀情一如對待異性戀情般,那麼同性戀者的人權,也才能在擺脫性傾向的歧視之下獲得保障。
然而,大家對於同性戀者不外抱持著下列三種心態:

1. 第一型:「厭惡排斥型」,同性戀是可恥的應該討伐杜絕。理由是,會引起社會秩序紊亂、家庭結構瓦解、傳染愛滋病…。
2. 第二型:「愛心矯治型」,同性戀者很可憐應該幫助他們改變。理由是,有「病」但不是有「罪」值得同情,應該用愛心來「拯救」他們。
3. 第三型:「平等尊重型」,同性戀者與平常人無異,應該得到尊重與接納。理由是,除了感情對象特殊外與一般人無兩樣,人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愛情和對象。

目前要達到第三型的「平等尊重」,恐怕仍有漫漫常路要走,經由同志不斷的爭取人權和社會風氣的開放,抱持著第二型「愛心矯治」的人最多。同性戀者可以讓他們變成異性戀者嗎?傳統主流論調將同性戀當成疾病看待時,曾提出兩種治療方法,不過,都沒有積極的證據顯示其療效:

1. 精神分析法
依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以「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夢的解析」(dream analysis)以及「說出」(talking out)等治療法,將內心的衝突克服。精神分析師認為,同性戀是種「焦慮」的表現,直接面對焦慮,找出焦慮的原因,就可以消除同性戀現象;或者放棄愛人,阻止焦慮表現出來,告訴自己「我是同性戀,我想改」,下定決心,這個想法就會植入內心深處,真正接受改變,焦慮不見,自然就會痊癒。

2. 行為治療法
即採用「嫌惡療法」(aversive therapy)放映一些同性戀的裸照或影片給患者觀賞,若患者出現興奮及性衝動的慾望時,即立刻予以電擊或中斷,逼使患者的慾望無法達到滿足,並大聲說出「我不喜歡同性」,繼而放映異性的身體及臉孔,強迫患者接受,直至患者表示對異性的愛戀、幻想為止。結果是,改變性傾向的電療非但沒有成功,反而造成憂鬱症、自尊心喪失、焦慮…等併發症,失去了原來的熱情。

大眾對同性戀最大的疑慮,莫過於將他們視為「愛滋病」的帶原者。一份宣稱為「關心同性戀朋友的刊物」〈走出埃及〉(2005夏季刊6月41期),在封面上有一欄醒目的數據寫著:「代禱守望:疾病管制局自民國73年至94年4月30日止◆台灣地區感染愛滋病毒者20-29歲有3018人佔感染者比率為38.65%◆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人數為7808人◆同性戀感染者人數為2528人佔全部感染者人數32.38%◆雙性戀感染者人數為727人佔全部感染者人數9.31%◆同性戀、雙性戀兩者合計佔41.69%」,這數據刻意避開標示異性戀的感染人數,並且在內文中強調同性戀者受到「愛心矯治」後回歸正途的見證告白。

偏差的行為需要矯治,但若先入為主的就把性傾向也當作是一種偏差行為,那就不可能能夠獲得「平等尊重」了。1981年時,因為美國南加州大學(UCLA)的Gottlieb醫師,在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表首次在五位年輕男性身上發現的愛滋病毒,而他們剛好都是同性戀者,所以將愛滋病等同於同性戀,造成防治上的嚴重疏忽,事實上,1998年時有項調查數據顯示,全世界因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病者佔80~90%,其中異性戀佔80%,同性戀只佔10%,愛滋病幾乎是由異性戀為主要傳染途徑,錯誤的歸因,顯見認知偏見的嚴重後果。

同性戀「應該」或「能夠」被治癒嗎?不論國內外,成功的案例仍不顯著,反倒是,規勸家人接受這個事實,一起培養他的適應能力,而不要勉強他改變來得容易。同性戀者如果心理不健康,大多是社會壓力和歧視所致,同性戀本身和異性戀一樣,是不會導致人格異常的。事實上,我們對「正常」的定義常意味著「多數、自然」,但如果一個國家裡瘋子很多,瘋子是正常嗎?何況同性之愛同性或愛異性,是依何種判準去界定哪一個才是自然的?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6.05 No.344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

Madam Lin

2006年3月5日,台灣導演李安執導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入圍第78屆奧斯卡八項大獎,最後贏得最佳導演、最佳電影配樂與最佳改編劇本等三個獎項,這是奧斯卡78年來首度將最佳導演獎頒給亞洲裔的人士,華人世界人人聞之歡聲雷動、雀躍不已。

《斷背山》以同志戀情敘述偉大愛情的層層障礙,華人拍攝類似的影片其實已經相當多,例如在2003年時由曹瑞原導演拍成電視連續劇上演,並獲得當年金鐘獎十三項入圍,最後勇奪六項大獎的《孽子》(改編自華文作家白先勇先生在1970年代發表的長篇小說《孽子》)描述同志戀情的悲歌,《童女之舞》(改編自曹麗娟1991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同名作品)是兩個女孩壓抑的真情、「沒有配樂的獨舞」,關錦鵬導演的《藍宇》(改編自網路暢銷小說《北京故事》)企圖以行為療法,改變同性戀傾向卻反而越陷越深的憂鬱藍調,和1997年香港王家衛導演的《春光乍洩》中同志的愛恨情愁…等等。

同性戀究竟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1. 先天因素
基因、賀爾蒙、腺體分泌、腦下垂體異常……等因素造成,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下丘腦有塊區域,男同性戀者比男異性戀者要小,是造成性異常的主因。生命科學家R. Pillard認為同性戀有遺傳的根源:「同性戀中的男性,他的兄弟有四倍於常人的機率成為同性戀者」;1993年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知名學者Dean H. Hamer發表了一篇「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的文章中指出:「大多數的男同性戀者,多半是母系一支的親戚。從遺傳學的觀點來分析,影響同性戀的基因應該是在X染色體上,X染色體是由母系遺傳的」,「從四十對同性戀的兄弟中和他們所應用的22個指標上,他們在X染色體長臂最尖端一處叫Xq28的位置上,找到了連鎖(Linkage)……,雖然他們找到的是基因的連鎖,還不是基因本身,那已經是邁進了一大步。他們的證據很有說服力的指出,有些在Xq28位置的基因和男同性戀趨向有關」,換句話說,從對男同性戀者的家庭做家族背景調查發現,母系的親族有較多的同性戀家族成員,父系家族方面則沒有顯著相關;再從染色體上去分析,在X染色體的長臂上,有五個稱之為 Xq28處的區域位置相似,所以, Hamer推論「男同性戀的遺傳機制與X染色體有關,且為性聯遺傳,但即使有此基因,若無適當環境也不會演變成同性戀」(參考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影響人性的若干基因〉,《心理學探新》,中國:南昌,2006年1月,頁18~24)。由於有學者在加拿大對男同性戀者進行類似研究,卻未發現如Hamer所宣稱的X染色體區段,研究結果本身也還有許多難以解釋的地方,所以至目前為止即使同性戀來自遺傳,也未必就有某個特定的「同性戀基因」存在。

2. 後天因素
佛洛依德認為同性戀乃是一種開始於3~5歲之間性心理發展的「停滯」(fixation)現象,起因於男性的「閹割恐懼」(castration fear)和女性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al complex)與「陽具崇拜」(penis envy),以及早年生活對母親的過渡黏膩、欠缺來自父親的影響、自戀階段的停滯不前……等等因素(strong fixation to mother,lack of effective fathering,inhibition of masculine development,fixation at the narcissistic stage),佛氏並不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其生活能力、道德感與智能程度都與其他人無異,但是是一種因為性發展遲滯所導致的性功能變異,應該接受治療。除了家庭環境與成長的經驗(例如:父親缺席或有暴力傾向的男孩容易發展成男同性戀者;而與母親關係疏離有陽具崇拜的女孩容易發展成女同性戀者)外,後天的學習(例如:清一色的男校或女校容易一個影響一個,或性工作者因職業需要反而變成習慣)也會成為同性戀者,所以青少年所交往的同伴有異性者,其性驅力比較容易發展成兩性的關係。

以上兩種說法,皆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同性戀究竟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直是典型的爭議焦點,彷彿絕對的生理或絕對的環境因素之解釋,就可以把繁複的問題簡化,既方便又省事。事實上,對於「同性戀成因」的探討,隱含著一種將同性戀視為「病態」的立場,因此才需要追究其起因,然後提供治療或預防對策。只要有敵意和偏見存在,就有人想要矯正同性戀,尋找同性戀的原因仍將持續不輟,有朝一日或許在DNA上也會有新的發現,屆時是否就可以在產前檢查當中篩檢出來,而以先天異常疾病之名合法予以墮胎?

根據許多同性戀者自己的說法是,同性戀就像異性戀般的自然發生,而且是從很小的時候,自己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戀了。所謂正常價值不是多數的價值,或排除異己的價值,真正需要診斷的可能不應是同性戀者,而是「恐同症」者,我們應該去研究一下,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排斥、厭惡同性戀?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6.04 No.343

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如何優雅的分手?

Madam Lin

1963年,凌波與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首次在台灣登場,這齣傳唱千年的愛情悲劇,不僅榮獲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女主角,及最佳演員特別獎等六個獎項,還捧紅了劇中反串男角的凌波。凌波來台參加頒獎典禮時,影迷夾道歡呼的瘋狂景象,至今似乎猶無人能及。有許多學者爭相分析,凌波所扮演的梁山伯,是當年苦悶的女性心理的「理想典範」:情深意篤的癡情漢,男人身卻充滿女性渴求的溫婉。女影迷不斷的重回到戲院裡,從梁山伯的身上找到現實生活裡男性不可能的「專情」,在淚流滿面之餘,彷彿得到某種慰藉與寄託。當然,也有人大膽的指出,這其實就是一部「同性戀」的電影,唯有同樣的性別最能了解彼此真正的需求,男女有別,溝通起來真是雞同鴨講,若把祝英台要他嫁的理由,改成他們因為都是男性而無法成親,就更是一場悲劇中的悲劇了。

性別刻板化剝奪男性表達情感的學習過程與權利,長久下來,使男性在兩性互動中「不會說」也「不能說」。所謂「男人有淚不輕彈」,「哭」是女人的特權,男人可被接受的程度只能是「浮現淚光」,而絕不能「淚流滿面」。這在必須口頭說明或肢體語言的溝通方式上,無疑已經事先設障。尤其是兩性墜入愛河時,「談」情「說」愛、溫柔體貼、浪漫細心…,這些特質似乎都是女生向來就擅長的,當女生反過來也要求男性做到時,經常都是令人感到氣餒、挫折的經驗。同樣的,女生是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去定位自己的意義,順從、依賴、沒有主見…,幾乎是從小就必須培養與人相處為善的基本德行,當遇到一位要求她獨立自主、不要事事依賴的男性時,女生也會感到不知所措。

相愛容易相處難,年輕人愛的越深衝突越多,穩定長久的戀情需要在人格上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才有辦法做到,衝突可視為解決問題的契機,若不幸非得分手,不同的情形需有不同的考量。

1. 主動提分手
兩性因為性別上的差異,或價值觀、生活習慣…種種不同(即使同性之間亦然),導致時起衝突,其實是常有的現象。衝突並非都是負面意義的,它仍然有積極的作用,由於潛在問題的爆發,才有解決的機會。衝突是為了溝通、解決問題,不是直接就得分手,那顯然是意氣用事,如果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就比較能冷靜下來思考問題。
良好的溝通有賴於「知識」和「修養」。知識指的是對人性世事的洞察瞭解,「知識就是力量」,深諳人事的人,大部分都能掌握溝通的微妙情境,見招拆招游刃有餘;修養指的是對他人人格未臻成熟,或觀念與己相左時的包容體諒。盡力之後,如果兩人的相愛真的無法像王子與公主那樣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也要好好的分手,這時,有幾個原則需注意:
(1)好聚好散是高深的學問,要顧及對方的顏面,學習婉言相告的技巧,態度明確,溫和而堅持,不出惡言。
(2)如果有第三者也盡量不要曝光,勿讓第三者明顯介入尚未分手的感情中,以免傷害到對方的自尊。
(3)無論任何談判,皆不宜在密閉的空間中,並選擇有利緊急逃離之位置。提高警覺對方攜帶之物品,並避免刺激對方。

2. 被對方拒絕
如果是被對方三振出局,而且真的已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時,要打起精神,學習接受、祝福與成全對方的選擇,並保持風度、感謝對方曾經給予一段美好的時光。不能成為愛人,就成為他(她)一生感激懷念的人,窮追爛纏只會使自己更惹人厭煩,而報復也常是玉石俱焚得不償失。
受傷的程度和投入感情的深淺有關,對於不同的痛苦指數,可有如下幾個方法,作為療傷止痛的參考:
(1)輕度挫折──送他(她)一首詩,好好道別。席慕蓉這首〈渡口〉不錯: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從此生根
浮雲白日 山川莊嚴溫柔

讓我與你握別
再輕輕抽出我的手
華年從此停頓
熱淚在心中匯成河流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2)中度痛苦──盡可能的忙碌,當義工、做運動,或去從事可讓自己精疲力盡的工作,例如搬運工、大賣場的收銀員…,累到沒有時間去想,時日一久,傷痕便會慢慢癒合。千萬別在雨中散步、不要哼唱感傷的歌,或去悼念昔日同遊之地,那只會徒增落寞,無濟於事的。
(3)重度傷害──失戀到這種地步直可說是錐心之痛,有時真是無藥可醫,彷彿世界末日的來臨,若果真是如此,不如讓生活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搬家、換工作、出國留學、環遊世界…,化悲憤為力量,徹底的洗心革面一番。

克服任何挫折,本就應該在平時就培養一顆堅毅的心,養尊處優的溫室花朵,怎麼比得上一株任憑風吹雨打的野外小草擁有堅韌的生命力?為人父母者,應該從小就要幫助自己的小孩學習克服挫折的能力,教導他們擴展自己愛的對象,培養對親朋好友之愛,對知識藝術之愛,對山川風景之愛。有了豐厚的愛,將來遭遇愛情的失敗,才不會彷彿天崩地裂、一無所有,才會懂得愛自己、原諒自己的誤判,將失敗的戀情轉化成為生命中一項美麗的遺憾,而不是永遠無法復元的傷口。

現代社會在公共領域中,不論男性女性,寡言木訥拙於言詞的人,已逐漸被視為缺乏競爭力、魄力的表徵;在私人領域中,溫柔體貼、善解人意、專心傾聽、勇敢堅強、獨立自主…,逐漸成為成熟個體的指標,而無關乎男女性別的特質。放下身段的「新好男人」十分吃香,不僅擺脫傳統只懂得賺錢養家、不懂得情趣的負面形象,尊重女性、重視溝通、愛家愛孩子,逐漸成為現代女子擇偶的重要條件;而獨立堅強的女性也不會喪失其魅力,這是一個逐漸向「中間」靠攏,強調男女特質都需兼顧的「中性」時代。仍然固守兩性刻板印象,尤其是站在兩個極端的人,不論是人際關係或愛情婚姻,都將是障礙、問題特別多的人;學習剛柔並濟的性格,應是現代男女共同的功課吧!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6.03 No.342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異性間有純粹的友情嗎?

Madam Lin

讀研究所期間,筆者有兩男兩女四個死黨,我們會到彼此租屋處徹夜聊天,累了倒頭睡臥一起,全無避諱。後來陸陸續續各自結婚成家,只剩下一男同學和女同學,他們竟在某年初時相互約定,若到了年底男未婚女未嫁,就勉強湊合湊合送做堆。男、女之間可以從友情變成愛情嗎?這樣說來,男、女之間有純粹的友情嗎?


1. 女性之間的情誼

由於女性一向被鼓勵溫柔、體貼、照顧、傾訴…等人格特質的培養,所以女性比較能夠擁有親密的情誼,因為上述特質正是和諧的人際關係所必須重視的項目;但是,相對的女性的不忍、不會、不好意思拒絕,常讓男性無法清楚瞭解女性真正的想法,因而抱怨女生的「好」、「不好」、「要」、「不要」究竟要如何區分?例如,連續劇常示範如下的情節──男生說:「我想親你」,女生無限嬌羞的低下頭來嘴裡卻說:「不要」,很少女生在這種時候還直視著男生說「好」的,那簡直破壞所有的浪漫。

女性同性情誼的黏暱是依賴、順從、柔弱的象徵,一起上廁所、上福利社,手挽手、胳臂勾胳臂的走在一起,早已是司空見慣的「正常」現象,除非其中有一人相當陽剛,要不然是不太會被質疑為同性戀的。因此,女性之間容易形成一種「獨佔」的情緒,以確保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份量,女性會很在意自己是不是對方「最要好的朋友」,遇到有「第三者」(不管是男、女生)的介入,心裡不但感到受傷,甚至會有報復的念頭。

女性之同性情誼最大的考驗,是開始交男朋友時,以男朋友的生活活動為中心,而與昔日的好友逐漸疏離,這種情況在結婚生子後更為明顯。為了丈夫的事業、為了照顧家庭,女性的生活逐漸封閉在以丈夫為圓心的周圍,直到有一天婚變、家變、孩子變的刺激到來,女性才會自覺到尋求自我改變的重要,這時,再就業、參與社區活動、媽媽成長班…成為女性自救的第一步。

2. 男性之間的情誼

表達關心、分享私密、溫柔體貼的特質,對男性而言容易被冠上「娘娘腔」、「像個女人」甚至「同性戀」的取笑,所以,男性從小就必須以遠離和女性有關的事物、粗野誇張的行為舉止、講黃色笑話、捉弄女生…等等行為來爭取同性友誼的認同。

情緒的控制加上強烈的成就慾望,使得男性之間很難能建立如同女性之間的親密情感。女性的同性情誼常是以毫無保留的分享一切建立堅固的情誼,而男性常是依各種目的建立友誼:例如「事業的伙伴」、「打球的朋友」…。

傾訴、哭泣…不是男子漢的行為,從父親、長官、社會賢達…一路下來,男性學習的典範裡面,不鼓勵也不示範「女人的東西」,以致於男性突然的溫情表現,反而是令人尷尬且不習慣的。例如:慶祝母親節的理所當然,小孩擁吻母親溫馨感人的畫面;換做父親節,大男孩上前親吻父親,或父親親吻兒子的臉頰,這樣的畫面,相信在電視廣告商的眼中是無助於商機的。

3. 男女之間的情誼

若能打破性別界線、敞開心胸交朋友,男女之間的情誼是相當珍貴而且可能的。男女雙方皆可提供對方不同性別所造成各種差異的資訊,尤其在談戀愛時,異性的友人常可扮演稱職的軍師角色,讓熱戀中的人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我們女生通常都是這麼想…」,「站在男生的立場我們是會這樣…」,諸如此類的建言,對於男女之間的不同溝通模式的學習是相當有助益的。

只不過男女之間的友情,婚前容易建立且維持,婚後或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後就較難維繫。最主要是愛情很忌諱「第三者」的介入,尤其是男生的女性友人,和女生的男性友人,未婚或情感沒有歸屬時,都有可能是威脅因子,如果友情的親密度和愛情難分軒輊時,威脅感更大。常常男生的女性友人必須主動向其女友示好,且進一步也建立彼此的同性情誼,反之亦然,否則實在很難維繫這份難得的情感,尤其是女性在婚後想要保有異性的情誼,更是困難。

「愛」在人類歷史文化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克服人類的孤獨感,促進自我的成長,激發無數的想像和創作靈感,實現瑰麗動人的各項藝術成就,愛始終是人類歷史魅力無限的主題。愛的情感表現琳瑯滿目:對人、事、物的「熱情」;對父母家人的「親情」;對同窗故舊的「友情」;對親密伴侶的「愛情」;對人生境遇的「同情」;對各種無奈的「悲情」…;熱情、親情、友情、愛情、同情或悲情的區分,只為了方便講解,其實它們之間有時常難以辨別究係何種情感?例如:和父母也可以建立如朋友般的情感,熱情也常是各種情感中相當重要的成分。我們應先培養我們愛的能力,擴展我們愛的對象,至於異性之間是愛情或友情,筆者認為取決於「慾望」之有無,節制之以成就友誼,失控之則情感變質,但也未必就是愛情。所以,異性之間純粹的友情當然可能,但必須小心維護!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12 No.341

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談戀愛會上癮?

Madam Lin

詩人普希金說得妙:「天上有多少星光,城裡有多少姑娘,但人間只有一個你,天上只有一個月亮」,朝思暮想的就只有一個他(她),這種感覺常是甜美的、叫人目眩神馳的。在一些探討愛情之所以令人陶醉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大腦內有一種名為「苯氨基丙酸」(Phenylethylamine,簡稱PEA)的化學分子,當大腦接受到愛情的訊息時,會在腦中引發興奮、狂喜、幸福、愉悅的化學作用。


PEA有如天然的安非他命,它讓人產生一種心神蕩漾的感覺,所以,戀愛的確會使人迷亂、使人「上癮」、使人幾乎失去了理智,這種化學作用的神奇魔力,常是理智所無法完全控制的。最近美國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in New York)的神經學家Lucy Brown,和新澤西州立大學人類學家Helen Fisher就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說:「愛情威力對腦部的影響可比強力毒品古柯鹼」(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2007.02.14專電)。

正因為愛情所帶來的神馳意動,能讓人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滿足、幸福,經由愛情所導致的創傷煎熬,也很公平的給予了同等的痛苦傷心。但是有人會認為這種PEA的作用只是一種激情,肉體的感受多於精神的層面,因此隨著接觸的頻繁,時日一久,感官知覺的強度會越來越減弱。常言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正是意味著,當彼此在感官上的刺激強度已經逐漸麻痺後,沒有精神上的相愛,兩人是很難再繼續相處的;即使彼此精神上仍能相愛,這個時候,如果愛情中PEA的化學作用真有如安非他命的效力,那麼是否會讓人渴望有另一段戀情的刺激,以便再嘗試那種如痴如醉的感覺?

由此推論,移情別戀或外遇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幻想再有一段甜蜜的戀情也是可以原諒的,人常常是想要出軌卻也害怕出軌,尤其過了中年,抱怨穩定婚姻的枯燥乏味,卻又不敢放手一搏來段轟轟烈烈但可能玉石俱焚的新戀情,只好在異性朋友、同事間打情罵俏一番,多少體會一點PEA的作用,以彌補婚姻中守貞的承諾。當然,重視精神層面從一而終的堅貞情愛,並非就不正常,這裡所要強調的只是生理對心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夫妻若能了解人性在身心情慾上的弱點,相信更能擁有相知相惜的穩定情感。有段話說的好「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沒有婚姻的愛情令人感傷」,婚姻要維持在談戀愛時的激昂狀態,恐怕只是一種烏托邦。

愛情是產生於男女之間一種以相互吸引為基礎,而在心、身上逐漸形成強烈「依附性」的狀態。在精神上,我們渴求與對方互相依戀的親密感覺,相愛的雙方,彼此分享內心真實的情感、思想,它會逐漸形成只屬於兩人的隱密領域,所以具有一種「獨佔性」、「排他性」,一旦遭遇第三者的闖入,就如同隱私被偷窺般,有被侵犯、被剝奪的沮喪;在身體方面,由於傳宗接代的生物本能,男女相處自然有接觸異性身體的原始慾望,這是身體藉由親密的接觸而獲得彼此緊緊相連、相互附屬的感覺,它在愛情發生時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著精神之愛的肉體歡愉,性接觸才顯得神聖;有了肉體歡愉的愛戀之情,更能獲得靈性的滿足。這個時候,彼此的依附性更為增強,雙方都會強烈的感受到對方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對方的恐怖焦慮。談過戀愛的人,大概都不會否認,試圖為愛情下定義或找幾個通則來解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說,愛情就是「失控」,就是「致命的吸引力」,明知會受傷害仍步步捱近;也有人認為當你發現「沒有他(她)就活不下去時」,你就已經找到了愛情。要為愛情下個定義實在很難,但當它來臨時,你不會一無所知,而且熱戀過後,你還會期待另一段新戀情的開始,這種「上癮」現象就看個人的修為功夫嘍!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11 No.339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愛情靠視覺還是嗅覺?

Madam Lin

動物是用「看」的傳遞情意,用「聞」的談戀愛。

《春藥》這本書上寫著:「植物綻放出香氣,引誘昆蟲前來受粉,動物以身體的氣息,試探伴侶是否有交尾之意」(時報文化,p. 188),氣味刺激官能,令人迷亂,維納斯的愛之焚香、古印度女神燃燒大麻花讓夫婿醉臥美人膝…這些浪漫的故事,可說正是人類對嗅覺更為精緻運用的結果。

根據佛洛依德的研究,人起初和動物一樣是用嗅覺談戀愛,直到站立行走遮蔽起暴露的生殖器官後,才開始發展出視覺戀愛。

Discovery頻道也報導過人類嗅覺在擇偶時的關鍵性影響:從嗅覺中,我們判讀並傾向與我們基因相隔較遠的伴侶交往,這有助於孕育出比較優秀的下一代;選擇香水或香皂的味道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採購與我們身上氣味較接近的產品,以強化我們的氣味;接吻時,其實也是在嗅聞對方的味道,嗅覺是情慾的催化劑,個人身上特有的體味,可以加強、刺激情慾的反射作用…。有些研究指出,男生的嗅覺比較靈敏些,也容易執著於某一種特定的香味,因此,香水的消費群以女性為主,而且有人建議女生最好固定使用同一種品牌的香水,以維持自己特有的「味道」。

至於「眉目傳情」的視覺效用,動物學家說,公蜘蛛前臂長毛的比沒有長毛的,較能引起母蜘蛛的反應,眾所周知的,雄性動物在外形上的確長得比雌性動物亮麗,以吸引對方的青睞,視覺作用是剛開始交往時的一種訊息交換。以人類來說,愛情的「正常程序」常是在獲得某一異性的回應信息之後,才揭開序幕,而這個回應信息首由「視覺」開始。在我們的心中早有一種特定的模式,某一類的人總是特別吸引我們的注意,就像「按圖索驥」一樣,我們用眼睛去搜索我們心儀的對象,或去回應這樣的注視。由於是按「圖」索驥,所以,從小到大我們「習慣相處」的對象,或「最處得來」的對象所具備的特質,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內化成為我們擇偶時的傾向。

這說明經驗、習慣的重要,如果我們朝夕相處的親人具有暴力傾向、邋遢懶散,我們就會因為昔日習慣而對這類人感到熟悉親切;反之,平常與有文學氣質的人接觸頻繁,就較會去注意且想要親近舞文弄墨的人物。換句話說,家中有暴力傾向的父親,其兒女的婚姻也較易發生暴力事件,有潔癖的母親,通常也不會有太髒亂的下一代,你自己或你選擇的對象,都會具有昔日慣見的影像,這也是為什麼孟母要那麼大費周章的舉家三遷的原因。所以,男女朋友交往之初,不妨相互到彼此的家庭走動走動,從雙方父母、親人的言談舉止,可稍微預測出其伴侶的個性、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等。

愛情專家指出男生比女生重視對方的外貌長相,大眼睛、厚嘴唇的女孩比較吃香,因為感覺有「靈氣」以及「性感」,所以割雙眼皮、玻尿酸注射嘴唇大行其道。女生通常比較重視彼此交往的「感覺」,希望男人處處以她為重,把她擺在第一位,男生則是把「權勢」(財富、地位、能力)列為優先考慮,認為有權勢就容易有女人,美國尼克森總統任內的國務卿季辛吉不是有句名言說「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嗎?不過小說家莫泊桑說得好:「普通的花朵必須經過相當時間的栽培,才會散發芬芳,愛情的花蕊更不會突然綻放」,所以,愛情除了嗅覺、視覺的感官作用外,還是需要用心灌溉、培養,才會開放出鮮紅朵朵的愛之花蕊。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10 No.338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男人理性,女人感性?

Madam Lin

有人分析說男人的大腦和女人的大腦都充滿了英文字母S,差別在於男人滿腦子「Sex」,女人則是「Shopping」。

羅玲妃女士翻譯的《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平安文化,2000)書中的論點強調,經由數千年來的演化,男女大腦結構已經產生重大差異,「男生擅長數理推演,女生專精語言記憶。為什麼?因為數千年來,男人扮演的角色是『獵人』。獵人需要什麼條件?…男人演化出專司空間推理(判斷獵物在何方位)的大腦。…男人聚在一起時不講話是因為出聲可能會嚇跑獵物。」男人一心想狩獵回家,所以不會東逛西晃,反之女人「她們在住處(洞穴中)養育兒女,因此她們有很多機會和他人接觸、聊天;而為了維持一個家族或整個區域的和平,女人也比較懂得如何協調、溝通…。女性會利用空檔採集洞穴附近的水果或野菜等富含纖維質、維他命等菜類…。」所以,女人喜歡逛街採集,其來有自。

我們不否認男女之間的差異,但這究係先天演化的事實,還是後天教育強調的結果,尚待進一步求證。根據研究大腦功能的專家指出,左半腦通常主控語文、分析推理和數學能力,右半腦則專司空間性、綜合性和情感知覺歷程,如有類似這樣分工明確的現象,稱為「腦側化」(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研究指出,習慣使用右手的人,腦側化情形比較明顯,而慣用左手的人和大腦受過傷的兒童,左右兩邊會同時發展、支持另一邊大腦的功能,所以腦側化現象就不明顯。這種左半腦、右半腦的功能區分,研究有限,但早已有人很武斷的將左半腦歸類為「男人」的腦,因為男人富於邏輯分析思考和數學能力,而把右半腦說成是屬於「女人」的腦,因為女人比較敏感、直覺、感情豐富。

關於腦側化和性別差異之間的關連性,不僅未經科學證據的證明,而且也顯得相當粗糙,忽略左半腦其實也是語文的功能區,若左半腦屬於男人的腦,何以刻板印象上女生比男生會說話?又如數學能力,一個數學好的女生可能沒有會寫文章的女生受到較多的肯定,父母也較傾向讓兒子學數學、女兒學文學,這會不會才是左右孩子發展的主因?因此,根據腦側化現象來說明男女先天上的差異,仍無定論,腦的演化和後天的訓練與刺激有著密切的關連,仍須繼續研究。

男女的確存在著生理上的差異,除了外觀上可分辨的男性喉結和女性乳房外,首先是染色體的不同,接著是胎兒發育過程中激素的影響,然後出生時生殖器官決定性別的認定。只是,對於自己是男生或女生的性別認同所形成的行為刻板化,最關鍵也最有影響力的,不是生理因素而是後天文化教養的結果。有些研究者更指出,男女兩性在先天上無法改變的生物事實只有四項:在女性方面是月經、妊娠和哺乳,在男性方面是授精;可以這麼說,男、女性在其同性之間的差異,可能大於兩性之間的平均差異。

總之,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才是強化性別意識的重要關鍵。父母對男孩子的教育是「期望型」的,對女孩子是「保護型」的,這種不同的教養方式,造成兩性在許多方面的差異逐漸擴大,才會有下列普遍的現象:

1. 女性的語言表達較好,男性的數理能力較高。

2. 女性容易依賴妥協,男性喜歡支配競爭。

3. 女性自我意識薄弱,男性自我意識強烈。

感性的男人善解人意深得女人心,理性的女人可以是丈夫的好幫手,和諧的兩性關係應該往中間靠攏,而不是走向兩個極端,何況許多研究都指出,「中性」性格才是目前最能適應社會狀況的特質。所以,陽剛陰柔,或「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的區分,早已不合時宜。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05 No.336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女性的活力全亞洲第一

Madam Lin

網路上有一則極簡單卻很少人回答得出的問題:「警察局長在路邊與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個小孩,急忙地對警察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警察局長說:『是我兒子。』請問:這二個吵架的人跟警察局長是什麼關係?」 據說出問題的人做過實證調查「一百個大人只有二個答對」,看答案之前先想一想自己答對了嗎?我答對了,答案是「警察局長是小孩的媽媽,所以『你爸爸』是警察局長的爸爸,『我爸爸』是警察局長的先生,小孩的爸爸」。多年前,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有一對父子發生車禍,父親死亡,兒子被送往醫院開刀急救,值班醫師看到病患立即說:『我無法動手術,他是我兒子』,怎麼會這樣?」當時乍見這樣的謎語,的確一時回答不出來,經過女性主義的洗禮,去除性別刻板印象,答案輕鬆可得,「醫生是男孩的母親」。近代女權運動的實質成果正是:打破「警察局長」、「醫生」、「司機」…等同於男性的性別偏見,並也因此樹立典範鼓勵女性走入男性獨佔的領域。

根據《商業週刊》2003年833期的報導,台灣女性的活力已經「攻上男人的權力與財富的山頭」,封面標題十分醒目的寫著「美國:今年〈400大富豪〉女人財富首度超越男人,韓國:新設女性部靠女人突破國民所得10000美元,聯合國報告:台灣全亞洲女力最強」。內文中詳細報導世界各國「女人革命」有成,逐漸全面當家的現象,並且預言新兩性失衡即將產生,因為不僅在學業表現上女性一路領先,女性擔任政治領袖(全球有12個國家為女元首)、企業家(美國每11個成年女性就有1個是企業負責人)的人數逐步攀升,男性備受威脅甚至漸漸成為弱勢。根據週刊的調查,亞洲女性競爭力最強的台灣(排名全世界第21名,遠超過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每三個男人就有一個感受女人的威脅」,台灣有第一位女性副總統呂秀蓮、第一位女性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2003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女性閣員佔21%,女性國會議員佔22.2%(高於日本10%、南韓5.9%和新加坡的11.8%),此外,女性受大學高等教育的比例是51%,已經略高於男性的49%。

這些資料說明台灣女力釋放出來的力量銳不可檔,隨著「受教權」與「經濟權」的大幅提升,傳統兩性關係已經產生重大的變化,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04年台灣每天有172對怨偶離婚,平均約每二對就有一對離婚,情慾解放、性別被顛覆,變性人、陰陽人、反串慾、雙性戀、同性戀、劈腿族、車床族、四角獸…等新興議題,每天都在轟炸我們的腦神經,在這樣一個價值紛亂的社會裡,我們應該如何拿捏人際關係,如何去談情說愛話性別呢?本專欄將陸續為大家「把脈診斷」提供藥方,敬請拭目以待。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03 No.334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孩子笨,要怪媽媽還是爸爸?

Madam Lin

在達爾文進化論的研究中曾經指出,雄孔雀耀眼的尾巴和雄獅亮麗的鬃毛不但與生存無關,反而容易因目標明顯而遭來殺身之禍,但卻因為吸引雌性青睞而在進化過程中仍被保存下來。雌性動物傾向選擇優異的雄性動物之擇偶策略,在人類也是一樣,隨著女性不斷選擇聰明優秀的男性,使得因遺傳突變導致個體更為成功的男性之基因得以傳宗接代下來,結果擁有成雙的突變基因之女性越來越多加上擇偶傾向,也促成一代比一代更為聰明的現象,從生物遺傳進化角度來看,女性成為智商演化的推手。

男女兩性在生物學上的先天差異,主要是從染色體、激素和生殖器官三方面來看:

1. 染色體:
男女生最根本的差別乃在遺傳學上,性染色體和性染色質的不同。人有二十二對 (四十四個)常染色體和一對(二個)性染色體,女性的基因型是XX,男性的基因型是XY。女性卵子都載有X染色體,男性精子則可能載有X或Y染色體,研究顯示:

↗ 載X染色體的精子:體積大、游動慢、壽命長。

↘ 載Y染色體的精子:體積小、游動快、壽命短。

青春期的女性通常每個月排出一顆卵子,卵子的壽命大約是24小時,而男性的精子排出後其活動力可維持3~7天,依據上述精子的特性就可以簡單推算出,女性排卵日較容易生男孩的道理。除此之外,倒是尚無事實證明Y染色體具有使人品質優良的理想特性。

2. 激素:
性激素是雄激素(男體多)、雌激素(女體多)和孕激素、睪酮素的總稱,遺傳上和性器官上的差別,是通過性激素的作用來實現其對性發育和性生殖的影響。男女性都擁有全部種類的激素,兩性的區別是建立在激素的相對比例上,而不是絕對的區別。一般而言,雄激素多的個體,表現較積極、主動、具攻擊性,雌激素增加則顯文靜、被動、順從;一個人不分男女,在一天之中,其體內雄、雌激素就有消長的起伏變化,而且某些女性的雄激素也可能比某些男性多的情形看來,男女兩性並沒有先天上男剛女柔的絕對區分。

3. 生殖器官:
我們通常是直接從外生殖器官,來判定男女的性別,但是,在懷孕的過程中,如果發生激素不正常的增減,都有可能產下性異常的嬰兒,例如:(1)AI(androgen insensitive)具有男性內生殖構造(睪丸),但有女性的外生殖器官者;(2)CVAH(congenital virilizing adrenal hyperplasia)內部生殖系統是女性(染色體XX),出生時外陰部不明顯或帶有陰莖;(3)SCA(s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性染色體異常;(4)性倒錯(sex-reversal)。

以上是傳統的生物性別區分,最近三十年來則有更驚人的發現。經由美國和德國生物學家的研究報告指出,決定智商的八對基因全部都是位於X染色體上面,X染色體在人的智力上扮演著主要的角色。由於男人的性染色體上只有一條X染色體,當它的遺傳基因發生突變時,他的的另一條Y染色體上沒有與X染色體相對應的基因配對可以抵消它,所以遺傳突變時男性較有兩極化的現象:極端聰明或愚笨,男性聰明和弱智者的數目都比女性來得多。

按此研究結果,我們也可進一步的解讀:

1. 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爸爸跟媽媽各有一半的影響,不過爸爸的X主要來自奶奶,所以女生聰不聰明要看「媽媽和奶奶」。

2. 男生是XY,X是來自媽媽Y來自爸爸,所以男生聰不聰明全要看「媽媽」。


這個結果也告訴我們考慮結婚時:

1. 男方若想擁有優秀的下一代,要注意女方的智商而不是她的美貌。

2. 女方若發現男方很聰明,就得小心她可能會有個「厲害的婆婆」。

3. 將來孩子功課不好、表現欠佳時,該罵誰可別搞錯對象!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04 No.335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男人好色還是女人好色?

Madam Lin

孟子說:「食色性也」,西方語言中的「食物與性」也關係匪淺,「渴望」叫「hunger」(飢餓),「appetite」是「胃口」也是「慾望」。《禮記‧禮運》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食物」是個體生命發展之必須,而「性慾」更是所有物種生生不息的主要來源。所以,攝取食物營養以生存和滿足性慾以傳宗接代,皆為人之本性,何來男女之分?

食色性也

飲食深受文化習慣所制約,例如號稱水果之王的泰國名產「榴連」,泰國人在盛產季節時可以狂吃到暴斃,大部分台灣旅客卻只聞其臭不知其香;反之,台灣獨步全球的下午茶「臭豆腐配蚵仔麵線」,咱們吃得津津有味,老外卻可能掩鼻而逃。同樣的,性行為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男人講黃色笑話是風趣,若是女人開黃腔就被人指指點點是「ㄏㄧㄠˊ」,男人擁有很多女朋友是「風流倜儻」,女人就成了「水性楊花」,所以,即使男孩、女孩在小時候對性還是一知半解的時候,小男生就會裝的經驗老到的模樣,小女生則是越長大越會裝可愛,聽到跟性相關話題即使心理清楚得很,也要歪著頭一臉純真似的眨動著眼睛問道:「你們說什麼呀~~」。

男女都好色

有些性學專家認為,男性的「性」致勃勃是有其先天生理基礎的,因為基於生物學上傳宗接代的本能,男性的精子當然要廣為播散才能提升生育率,相較起來,女性卵子一個月才只有一顆,自然是要小心謹慎的挑選最好的精子受孕,因此女性先天上就較小心,而在她慎選了伴侶後就能從一而終。這種說法被另一派的性學專家斥責為是替男性的花心、不負責任找尋藉口,他們認為,男女性一樣「好色」,只是好色的結果不同,性行為之後的男性無須面對「受孕」的生理變化,而且「不合法」的感情遭受的社會責難也較低,比較起來女性的風險就大很多,不論是懷孕或水性楊花的指責,都會造成女性在這方面比男性有較多的禁忌。

女性的性禁忌較多,相對的身心方面的性反應皆較慢,如若解除心理機制,則反應就會和男性差不多,甚至比男性更豐富。研究指出,「老妻少夫配」才是比較合乎生理的事實,因為年輕男子血氣方剛,中年婦女身心成熟可以如虎似狼;男人到了同樣的年齡,卻可能「只剩一張嘴」(吹噓的多),傳統的「老夫少妻配」是社會化的結果,沒有生物學的理論支持。報載「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在2003年時,針對一萬多名、四十歲以上男性的陽痿問題進行調查,病患坦承有陽痿現象的比率只有13%,但是若以國際標準的陽痿問卷量表(IIEF)予以測試,則有高達26%已達陽痿標準」,而且「據亞洲地區勃起功能障礙醫學會的統計數據指出,亞洲成年男性性功能障礙比率以新加坡居首(51%),其次為泰國,台灣、大陸、香港同居第三(31%)」。

性幻想不同

基於性心理差異和生理結構的不同,在「性反應」過程中,一般而言,男性的反應皆較快,達到高潮約為三分鐘,可持續十秒,高潮之消退亦較快,女性相對則需十到三十分鐘,可持續二十秒左右,且予以適當的刺激,可有連續性之高潮出現。此外男性的性反應也較有一致性,女性則顯複雜(陰道、陰蒂、G 點高潮),可塑性亦高。

在「性幻想對象」上,女性較無特定對象,理由是,「女人的性幻想對象不能像照片一樣被看得一清二楚」(有罪惡感),因此,女性雜誌的編輯常遇到的難題是,還沒找到如何去拍裸男而能讓女性讀者接受的門路;男人性幻想的對象,大多是某個認識的、特定的或具體的(如釘在牆壁上的美女)女人,這可從裸女雜誌大行其道而看出端倪。

「性滿足」與「性高潮」不同,社會從不鼓勵女人要「性」致勃勃,女人喜歡性所帶來的興奮與親密,這與經歷高潮卻仍無法享受性有別,性高潮當然可以增加性的滿足程度,但卻不必把性滿足和性高潮畫上等號,只想獲得性高潮,自慰即可無須伴侶參與。所以說,男女應多注意的是彼此在性上的愉悅,而非專注在有無高潮上,以免造成壓力,而且隨著性觀念的開放,男女生的性意識亦跟著改變,兩性之間性行為的進行、互動模式,也發生若干的變化。舊有的性學研究不斷遭到挑戰的同時,男女性關係也必然受其影響而不同於以往。

女性仍是守門人

人們常笑稱有兩種藥的發明是人類的偉大貢獻,一是給男人的「壯陽藥」,一是給女人的「減肥藥」。性是男子氣概的象徵,性能力也是一種支配權力的表現,男性一方面對性感到焦慮,一方面又要極力的吹噓。減肥則幾乎成為女人一生的夢魘,男性縱然對自己的身材也會不滿意,但不至於影響自尊自信,但是女性對自己身材、外貌的滿意度始終很低,女性的自尊自信大部分來自合宜的身材。因為,以亮麗的外貌來增加性吸引力,才是女人主要扮演的角色,而纖細修長的身材至今仍是美麗的主流標準。

雖然在性活動上越來越多的女性化被動為主動,也勇於表達自己的情慾需求,但畢竟仍非普遍的現象,女性依然被期望必須擔任「守門員」的角色,其性經驗經常被提醒起碼要限定在親密的愛情關係之內。女性必須學習要讓自己既「性感迷人」(被動)又能「潔身自愛」(主動)的道理,雖然這兩樣有時會發生矛盾衝突。性行為中女性除了心理顧忌較多外,生理方面也是要承擔較多的風險,主要是「性病」和「懷孕」的問題,尤其是發現懷孕卻必須墮胎時,可說是身心俱創,不得不謹慎。

<警專「談情說愛話性別」專欄> 2005.06 No.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