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文學與電影——遮蔽的天空

Madam Lin

*文學:保羅‧柏爾斯(Paul Bowles)著,《遮蔽的天空/離家太遠》(The Sheltering Sky & Too Far From Home),羅若蘋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電影:Bernardo Bertolucci 導演,The Sheltering Sky,John Malkovich, Debra Winger主演,Aldrich Group出品,1990,139分(獲獎紀錄:1990年紐約影評人最佳攝影、1990年洛杉機影評人最佳音樂、1991年英國學院獎最佳攝影、1991年金球獎最佳電影原聲)。





很多時候,我們想用語言來表達,卻常感到言不及義,話到嘴邊就說不出口,而沙漠沒有言語,但那一片寂靜與荒涼卻比語言給人的震撼更為強烈。電影《遮蔽的天空》有澄澈的藍天和壯麗的沙漠美景,蜿蜒的駱駝商旅行進其間不時傳來撼動心弦的吟唱歌聲,如詩如畫,悠遠而神秘。光是看到這樣的美麗景象,就叫人由衷的讚嘆造物者的偉大工程,只是也同時感受到造物者愚人以自娛的得意面容,因為,當人想要牢牢的把握住這片令人窒息的美景時,卻發覺只能掬起一把沙子或吸一口沙漠的氣息,就如同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卻無法承受彼此炙烈的愛,相愛而無法相處,互相關懷卻彷彿越行越遠逐漸疏離。

《遮蔽的天空》一書描述一對結婚十幾年的夫妻(波特和琪),與他們的好友(特納),離開文明進步的美國跑到撒哈拉沙漠去旅遊。書中一開始就特別解釋「觀光客」(tourist)和「旅人」(traveler)的差別「觀光客都會在幾星期或幾個月過完就匆匆回家,但旅人並不屬於任何地方,他們慢慢地遷移,經年累月從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處」(p. 009),觀光客蜻蜓點水、呼嘯而過,旅人緩緩踱步,深怕遺漏行程中的細節。波特和琪不是去觀光,而是藉由這次的沙漠之旅企圖找回彼此昔日的熱情。但是,重燃熱情的希望卻帶來彷如追憶逝水年華般的傷感,生命中美好的記憶,一旦溜走就再也無法追回。波特夜訪神秘女郎尋找性刺激,琪以好友特納作為性幻想的對象,最後真的出了軌,多年來平淡的夫妻生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暗地裡發洩想像卻又滿懷歉咎。

本書與電影精湛的地方不只是探討夫妻間的情感而已,它觸及人生更嚴肅的議題:「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波特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理由,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存在感到興趣,但是每個人的理由都不會完全相同,甚至也無法互補」(pp. 096~097),「誰又是人類?人類就是他自己。所以怎麼可能對別人感興趣呢?…我不需要用任何原始的方法替我的存在辯解,我活著就是我的理由」(p. 100),「我的世界並不是人類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我所看到的世界」(p. 101)琪生氣的斥責波特,但也說出了事實:「你從來就不是人類,你只是可憐、無望孤立的自我」(p. 100),存在的事實竟是充滿悲劇:孤獨、空虛、無法滿足,尤其是死亡無時無刻的威脅;擁有卻隨時可能失去,滿足之餘總還欠缺著什麼,歡笑中隱藏著某種莫名的感傷,彼此熱烈相愛卻仍有著虛無、疏離與陌生。

對現實生活的絕望能寄望於死後的世界嗎?波特更加悲觀的說:「我常常感覺到當我看著天空時,它就像高掛在那兒的實體,保護著我們隔離背後的隱藏」(p. 107),但是天空為我們遮蔽了什麼?湛藍壯闊的天空後面有何神秘的隱藏?其實,空無一物,什麼東西都沒有,「我認為我們害怕的事情是一樣的,為了相同的理由而恐懼。我們從來沒有處理過,深入生活的核心,我們都懸念外表的事」(p. 108)。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煞有介事的活著,其實死了就死了,什麼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就令人渾身不自在,因為恐懼正爬滿全身,除了恐怖戰慄,我們沒有答案。

波特後來感染霍亂,「人生比較像抽煙,頭幾口令人驚奇,而且你根本不會去想有抽完的一天。然後你開始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突然你意識到它幾乎燒到了末端,也就是那時你開始嚐到苦澀的滋味」(pp.173~174)。臨終之前,波特突然頓悟到他對琪的愛有多深,他說:「所有這些年來我為你而活。以前我不知道,但我現在知道了」(See, Kit, All those years I lived for you but I didn't know it. And now I do know it.)(p. 227)。因為無知,我們以為生命是永不枯竭的井;因為習慣,我們以為彼此已經失去愛情;因為熟悉,我們忘記呵護擁有的一切…,等到明白時,卻是已經要失去的時刻。

波特的遺憾隨著他的死亡一起埋葬在沙漠,琪自我放逐、歷經劫難後回到最初的地方。影片的結尾寓意深遠,在琪推開影片一開頭的那家酒店大門時,一位嗓音低沈猶如上帝的老者,娓娓說著:「我們一生有無數個下午,童年、少年、中年的,可是我們最後能記起的能有幾個呢?我們一生能遇到無數的人,可我們能想起的時候又有幾個呢?所以,我們擁有的時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失去了再後悔」。

面對這短暫的人生,你是位「觀光客」還是「旅人」?

<警大月刊「文學與電影」專欄> 2007.05 No.119


1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因為生命的有限,於是我們會反省會覺悟
因為所愛的事物終會離自己而去,而感到恐懼.

生命是直線而行,無法倒退或超前,我們的科技
還未發明出可以選擇生命歷程的遙控器,如果給男主角與女主角重新來過,他們是否依然會
經歷無味的婚姻,然後向外尋找刺激?

那麼多的電影與文學作品不停反省這些問題,
不過人們也不停的重倒覆徹,無法從中記取教訓!耐人尋味的部分在於電影帶出了生命中遺憾之美吧...

不過我想假設一個問題:
如果生命是無限的,那又會是怎樣的局面???

宴菱

匿名 提到...

麗珊

多年前,我曾寫過對本片的小小感想。就此附上。於今這些似乎僅能成為我記憶中尚存卻難以回復的象韻。你的文字似乎勾起我ㄧ些記憶....。

遮蔽的天空(Sheltering Sky)

本片是同名小說改編,原作者約翰.鮑爾斯(John Bowles)的自傳式小說,描述一對相愛但卻無法共同分享快樂的夫妻,決定離開美國,遠赴非洲尋找另一個新的文化價值。他們在滾滾黃沙、飛揚塵土的崎曲沙漠公路上,沿途的異國風情盡是無盡荒涼的沙漠景像;斷坦殘壁、陌生而奇詭的阿拉伯部落、神祕而喧嚷的異國音樂、陣陣刺耳的鼓聲、蔚藍的天空、層層深黯的迴廊走道。

在男主角波特得傷寒死後,女主角終至褪去白人身上的衣物,蒙上黑面紗,等於放棄了心理上及身體上有形妝飾,沈默無語(由於語言不通),獨自一人去領受走出安全遮蔽後的奇詭世界,深入土著異像而怪異的生活,當她愈深入、愈空無而無依託,終而迷失……遮蔽的天空,似乎一點也沒提供安全的避難所。

這種主角主觀意圖和客觀環境問的不一致或差距一直是20世紀文學的熱衷主題。小說藉此而反省人性的內在善惡、自我、心靈、語言符號的可能限度。

故事結局不是主角理想追尋的破滅、就是瘋狂、黯然遠離、自我放逐,甚至顛倒與質疑本土文化的價值成規,放棄維繫本身價值體系的表像及其中運作的符號和意義。

本片「遮蔽」一語的意義,從影片來看,彷彿似乎在說這原來可提供「遮蔽」的天空原來只是黑暗一片,其實一點也不安全。這是否也在暗示白人文明的理想價值觀在荒野異地一樣也只是微弱的光,周遭盡是黑暗的降臨。

炎初

匿名 提到...

老師!!我是SWALLOW,我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無法給他作評論或呼應啦!!
來這邊!!第一、向您問好。第二、有空可以到學生的部落格看看!!

Madam Lin 提到...

好哇,Swallow,不過可否留下你的Blog網址,或者請告訴我,你究竟是ㄕㄨㄟˊ?

難不成你以為老師我有通天本領,可以飛上天把每隻小燕子抓來瞧瞧,看看哪一個是我的學生?

匿名 提到...

麗珊及諸師友大家好:
1.謝謝麗珊的〈遮蔽的天空〉
談及兩性關係及自我成長。這都是時髦的大問題。

2.麗珊最後提出一個思辨,[面對這短暫的人生,你是位「觀光客」還是「旅人」?]

3.書與片子在下都沒看過。
但,在下以為,無論「觀光客」還是「旅人」,似都稍偏外。

人就是人。「觀光客」或「旅人」,都是人的限定或形容。
對自身的探討,用「觀光客」或是「旅人」的方式,可。
那都是某種不同方式或不同層次的「繞經外面」,譬如片中的「沙漠」。可。

因為,目的是,「回到自己」或「回到更深的自己」。

有時,我們不必繞經「沙漠」,只須繞經「書或影片」,就能「回到自己」或「回到更深的自己」吧!
這須學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精神,就能有當下的收獲了吧!

或是,只繞經麗珊的blog就能有收獲呢?何妨一試?

4.以上匆匆, 疏誤難免, 懇請不吝補充賜正焉。
謹此
祝安
中興 敬上 96.7.5.

見習生 提到...

Dear麗珊老師:
「因為無知,我們以為生命是永不枯竭的井;因為習慣,我們以為彼此已經失去愛情;因為熟悉,我們忘記呵護擁有的一切…,等到明白時,卻是已經要失去的時刻。」很喜歡這段話^.^

我覺得人生許多事物就是這樣經過,往往等到失去之時,才悔不當初,所以及時的把握一些東西(包括機會、愛情等),在往後的日子才不會存有遺憾。

至於我是觀光客還是旅客,在未來還有漫長的到路上,我覺得現在定義自己太過於早,不過我應該會朝「歸人」這個方向去走。

補充一下:我是祐丞^.^

Madam Lin 提到...

祐丞啊~歡迎有空再來坐坐啊~^.^

匿名 提到...

我之所以知道我在哪裡,並不是真的因為我知道我在哪裡--東經、北緯、太陽之西或者是國境之南,而是距離--我與此物、這物、那物的距離。一旦失去了測量距離的憑藉--遼闊無垠的海洋、一望無際的荒原、廣大無邊的沙漠,我們才開始回頭思考自身之所在。

撒哈拉,或許離家真的太遠,孤單而陌生的故事在眼前浮掠。我無法說得太多,卻在另一本書上發現得以呼應的一段話,藉此與大家分享~~

快樂一點都不神秘。
不快樂的人全都是一個模樣,或因舊傷未癒,或因期望落空,或因自尊受損,或因愛情火花被鄙夷--甚至,更糟糕的是,不屑一顧--澆熄,但愛依然糾纏著他們,又或者他們緊抱著不放,因此,他們每一天都活在昨天的陰影之下。而快樂的人不回顧過往,也不前瞻未來。他活在當下。
但是,問題就在這裡。當下永遠無法傳達一件事:意義。追求快樂與追求意義並不相同。要找快樂,只需要活在當下,而不需要為當下而活。但是,如果要找的是意義--他的夢、他的秘密、他的生命的意義--就必須重新駐足過往,無論是何等黑暗的過往;同時為未來而活,無論是何等不確定的未來。於是,我們的心性就在快樂與意義之間來回擺盪,而我們只能二者擇一。
[Jed Rubenfeld:謀殺的解析。遠流。p.20]

胖仔小饅頭 提到...

老師~
我是美靜^___^看您的文章就好像上您的課一樣,寫的和說的一樣精彩!您用的這個blog我不太會用,所以我先自做主張把您的部落格加入我的部落格www.wretch.cc/blog/meijing0128,等我摸熟了再跟您好好交流,謹祝順心愉快

匿名 提到...

不管是旅人還是觀光客,人生都是過客,78年專修科上人生哲學,95年警正班再續一段緣,我還是喜歡靜靜地品味哲學裡的人生,突然發現我還保有赤子之心,在讀了您的文章之後。

Madam Lin 提到...

Dear Song:
或許他日警監班再見時,我能有榮幸傾聽「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精彩的人生哲學!